• <output id="ajaau"><track id="ajaau"></track></output>
    <tr id="ajaau"><nobr id="ajaau"></nobr></tr>
    <tr id="ajaau"><track id="ajaau"></track></tr>
    1. <tr id="ajaau"><small id="ajaau"></small></tr>
      <tr id="ajaau"></tr>
          1. <code id="ajaau"></code>

            1. 江西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年)吉安城

               

               

               

              內容摘要

               

              一、全省城鎮化發展目標

              二、全省城鎮化發展戰略

              三、全省城鎮空間發展總體結構

              四、優化城鄉居民點體系

              五、構筑“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綜合交通體系

              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進綠色發展

              七、重視公共服務體系與住房體系建設,促進和諧發展

              八、加強省級空間管制,科學推進建設項目選址管理

              九、推進近期行動,完善城鎮化考核評價機制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歷史機遇,以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為目標,全面落實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要求,圍繞全省“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總體發展戰略,探索出一條內生和外源發展動力相結合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為保障江西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有序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一、全省城鎮化發展目標

              規劃確定全省城鎮化發展目標為:走“多元發展、城鄉一體、生態宜居”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到規劃期末建立起以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為示范,以都市區、城鎮群為城鎮化核心載體,以一批綜合承載力強的縣(市)域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為支撐,生態、低碳、宜居指標全國領先,城鄉居民安居樂業、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規劃確定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為68%左右。

              規劃確定省域城鎮人口及城鄉建設用地發展和控制目標為:到2015年全省城鎮人口為2450萬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鎮人口為2900萬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3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82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鎮人口為3500萬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4260平方公里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8500平方公里以內。

               

              二、全省城鎮化發展戰略

              “多元發展、開放對接”策略。以增強經濟效益和就業為導向,建設區域性物流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文化創意區、休閑旅游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綠色農林產業基地,實現經濟多元發展。從產業聚集、交通樞紐、區域服務和城市品質等多方面切實提升中心城市的內聚活力。發揮江西省出省交通大通道和空港、內河港和內陸港的門戶口岸優勢,加強與周邊省市的產業合作對接。以鄱陽湖生態城市群、都市區、城鎮群為主體全面對接周邊省份的城鎮群、都市圈。

               “統籌發展、城鄉一體”策略。提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滬昆(浙贛)交通走廊沿線及其以北地區城鎮的綜合實力和產業聚集能力;立足于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條件合理引導滬昆(浙贛)交通走廊以南地區的人口和產業有序聚集。按照城鎮化優化拓展地區、城鎮化促進地區、城鎮化培育地區、城鎮化適度發展地區(特色鄉村發展地區)、人口疏解與生態保育地區等五類城鎮化發展分區,引導城鄉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優化城鄉居民點體系,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及鄉鎮的空間規劃一體化、設施建設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

               “綠色生態、山水融城”策略。構筑以鄱陽湖、贛江-東江源為生態核心區,贛江、撫河、信河、饒河、修水及其支流為重要生態廊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為主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全省生態安全格局。全面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活動,促進城市新能源、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進一步提高城鄉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建設生態城鎮和低碳城市。合理利用城鎮周邊低丘、江河水系、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要素,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遺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構筑區域綠道及城市開敞空間,營造山水環境與地域文化相融的江西城鎮風貌特色。

               

              三、全省城鎮空間發展總體結構

              在全省范圍內構筑 “一群兩帶三區”的省域城鎮空間發展總體結構。

              “一群”:建設以鄱陽湖和贛、撫、信、饒、修五條水系廊道為生態本底,以網絡化、開放式的交通體系為骨架,以(南)昌九(江)城鎮走廊地帶為重點,景德鎮、鷹潭、新余及其它縣(市)域中心城市為支撐,濱湖田園風光城鎮為補充的鄱陽湖生態城市群。

              “兩帶”:分別為滬昆(浙贛)和京九兩大城鎮發展帶,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快滬昆(浙贛)沿線中心城市的產業集群基地、專業化區域服務職能建設;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交通走廊沿線及其兩側30-50公里范圍內城鎮、旅游區的一體化發展。提升京九城鎮發展帶的聚集能力,促進南昌大都市核心區和九江都市核心區的綜合交通樞紐的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提升京九南段走廊地區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

              “三區”:分別為南昌大都市區、九江都市區和贛州都市區。南昌大都市區進一步健全綜合交通樞紐、生產組織與服務、科教與文化服務、技術創新、旅游集散中心等區域性服務職能;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休閑度假、后臺服務、文化創意等功能,建設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之一,建成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低碳經濟示范區。九江都市區建設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重要門戶和經濟中心之一,長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線綜合交通樞紐,著名的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和國際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區。贛州都市區建設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的開放高地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核心增長極、贛江源頭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江西省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

               

              專欄一:省級戰略性新空間

              1、南昌大都市區、九江和贛州都市區的新區

              南昌大都市區的昌北地區、紅谷灘-九龍湖片區和航空科技城,九江都市區內由赤碼港區、城西港區、城東板塊組成的新開發建設區域,贛州都市區內由贛州綜合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新中心、科教創新基地、高鐵站前區域等組成的新開發建設區域。

              2、跨省對接合作新區

              包括: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范圍的區域,及由上饒中心城市的新城區、廣豐縣和玉山縣的新開發區域共同組成的贛浙對接合作新區,由贛州的龍南縣、全南縣和定南縣的新開發區域共同組成的贛粵(港)對接合作新區,由瑞金市及周邊縣的新開發區域共同組成的贛閩(臺)對接合作新區,由萍鄉中心城市的新城區、上栗縣的新開發區域共同組成的贛湘對接合作新區。

              3、重大旅游開發地區

              包括鄱陽湖濱湖田園風光城鎮、廬山西海及其周邊地區、婺源及其周邊風景旅游區、武功山及其周邊地區、井岡山周邊地區、武夷山周邊地區、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新區、贛州(贛江-章江-上猶江)百里畫廊、贛南紅色文化弘揚創新區。

               

              四、優化城鄉居民點體系

              全省范圍內形成由區域中心、地區中心、縣(市)域中心、一般鎮、村莊等構成的城鄉居民點體系。其中由區域中心、地區中心、縣(市)域中心構成的“三級、六類”中心城市體系。

              區域中心包括省域中心城市與省域副中心城市兩類。省域中心城市為南昌(含南昌縣、新建縣),省域副中心城市為九江(含九江縣、瑞昌市、湖口縣、星子縣)和贛州(含南康市、贛縣、上猶縣)。

              地區中心包括地區性中心城市和地區副中心城市兩類。地區性中心城市包括上饒(含上饒縣)、景德鎮(含浮梁縣)、鷹潭、撫州、新余、宜春、萍鄉、吉安(含吉安縣)等城市;地區副中心城市包括共青城-德安、修水、瑞金、鄱陽、樟樹、豐城、高安、龍南、南城等城市。

              縣(市)域中心包括縣(市)域中心城市和重點鎮兩類。推進都市區外圍縣(市)域中心城市與都市核心區的一體化發展;推進滬昆、京九、向莆、廈蓉等主要交通走廊沿線及兩側縣(市)域中心城市的提升發展;大力扶持農林業大縣的縣(市)域中心城市,促進深山地區、重大水源涵養區縣城縣(市)域中心城市的綠色發展;促進旅游型、交通節點型縣(市)域中心城市的特色發展。選擇城市衛星鎮、縣域副中心鎮、工業強鎮、商貿強鎮、特色農林型鎮、旅游服務型鎮、文化特色鎮等作為重點鎮,省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推動重點鎮體制機制改革,成為吸引本地人口和產業聚集的新載體。

              村莊社區由中心村和一般村組成。中心村重點建設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電、通訊、公共消防等市政設施,完善商業連鎖、基礎教育、文化娛樂、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太陽能等新能源供給系統和應急救防系統。一般村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護型等分類引導發展建設。

               

              五、構筑“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綜合交通體系

              按照“規模合理、功能完善、連接快速、銜接便捷、方式綠色”總體要求,建立起“高效、快速、安全、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以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為核心,緊密聯系周邊縣(市)域中心城市、鎮和重要風景旅游區的一小時交通圈;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為合理引導全省城鎮空間的協調發展,構筑“五縱五橫”的高速公路網,同時加密地方高速公路連接線;構筑“五縱五橫”的鐵路網和“兩縱三橫”的高速鐵路(客專)網;建設以九江、南昌兩大主要港口為中心,9個區域性重要港口為依托,其他一般港口為基礎的內河港口體系;建設干支組合、國際國內航線結合的機場體系,重點擴建南昌昌北機場和贛州黃金機場。

              加快區域軌道網建設。在環鄱陽湖鐵路網規劃基礎上完善環湖城際軌道網系統;規劃建設連接新余、宜春、萍鄉及其滬昆(浙贛)交通走廊沿線縣(市)域中心城市的城際軌道,推動萍鄉與長株潭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的對接;以南昌、九江、贛州等城市為核心建設覆蓋50公里范圍內的郊區鐵路網。以人口規模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整合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郊區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城鄉公交系統,建設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

               

              專欄2:重大交通設施布局

              1、“五縱五橫”的高速公路干線網

              “五縱”分別為:黃山-景德鎮-上饒高速公路、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江西省段、福州至銀川高速公路江西省段、大慶至廣州線江西省段、長沙-井岡山(上栗—蓮花)高速公路。“五橫”分別為:沿江高速公路江西段(瑞昌—九江—彭澤高速公路)、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江西省段、衡陽-吉安-泉州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江西段、韶關-龍南-龍巖高速公路。

              2、“五縱五橫”鐵路網

              “五縱”分別為:包含京九鐵路、京九客專(包括昌九、昌吉贛城際)、合九城際鐵路的京九通道,咸寧-宜豐-新余-吉安鐵路通道(含湖南省汨羅—萬載—新余—吉安的蒙吉鐵路通道),皖贛鐵路(包括皖贛復線)-鷹(潭)瑞(金)梅(州)鐵路通道,向莆鐵路通道,包含京?蛯、峰福鐵路的京福線通道。“五橫”分別為:包含浙贛鐵路、滬昆客專杭州至長沙段的滬昆(浙贛)通道,包含武(漢)九(江)城際鐵路、寧(南京)九(江)城際鐵路)、銅(陵)九(江)鐵路、武(漢)九(江)鐵路的沿江通道,長(沙)九(江)鐵路-九景衢鐵路通道,衡陽-井岡山-吉安-南城-武夷山鐵路通道,包括贛韶鐵路、贛郴鐵路-贛龍鐵路及其復線(遠期作為廈昆客專)的贛南東西向鐵路通道。

              3、“兩縱三橫”客運專線網

              “兩縱”分別為:京?蛯、京九客專(包括昌九、昌吉贛、贛深)。“三橫”分別為:武(漢)九(江)城際-寧(南京)九(江)城際鐵路、滬昆客專、廈昆客專(贛龍復線-贛郴鐵路)等。加快建設高速鐵路客運站。

              4、內河航運線

              以長江干線(江西段)、贛江、信江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以贛江東河、信江西大河、樂安河、昌江、袁河、修河等區域性重要航道為依托,以一般航道為基礎的通江達海的全省內河航道體系。

              5、航空體系

              昌北國際機場(4E)、贛州黃金機場(4E)、九江機場(4D)、景德鎮機場(4D)、上饒三清山機場(4D)、吉安井岡山機場(4D)、宜春明月山機場(4C,遠景4D預留),在撫州與南城之間、瑞金預留好4C機場選址。

               

              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進綠色發展

              生態功能建設方面,構筑“雙核、多廊、多區、多點”的生態體系結構,成為全省城鄉空間發展建設的生態安全屏障。“雙核”分別為鄱陽湖核心生態保護區和贛江-東江源核心生態保護區。“多廊”為依托長江、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及其支流水系的生態廊道。“多區”是由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和其它生物多樣性功能區共同組成的生物多樣性載體。“多點”是位于生態廊道交匯處,具有特殊城鄉生態服務功能的節點地區,處于生態節點上的城鎮應率先建成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環境范例獎城鎮。以鄱陽湖地區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市郊野公園、城市濕地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遺址、歷史風貌特色鎮、特色鄉村為基礎,以鄱陽湖及其周邊河流為紐帶,以旅游集散服務中心所在中心城市、濱湖田園風光城鎮、旅游服務型鎮為節點構筑鄱陽湖區域綠道系統。

              環境保護方面,規劃提出要切實保護城鎮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城鎮周邊地區的水土治理力度,綜合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加強城區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推動城鎮、工業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加強對重要城市水源地上游的礦產開發區和加工園區的土壤污染監控力度。加強園區工業污染治理力度,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率,建設50個左右特色明顯、產業集群效應突出的生態工業園區。

              水資源節約利用方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相協調,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建設節水型社會;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形地貌,根據區域降水量和地表徑流量建設以蓄滯洪、排澇為主,結合農業灌溉和城市景觀用水的水系生態工程。

              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方面,規劃提出到2030年人均城鄉建設用地指標應控制在165平方米以內,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在120平方米左右,人均城市(縣城)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在100-105平方米左右;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嚴格執行“一戶一宅”的規定,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加強產業園區土地開發建設管理,到2030年單位工業用地的地均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平方公里。

               

              七、重視公共服務體系與住房體系建設,促進和諧發展

              教育科研設施方面,南昌、贛州等地建設高等教育園區和科研機構集中區,其它中心城市和人口規模大的縣(市)加快發展高等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揮20萬以上大中城市的聚集作用,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礎教育系統。

              文化設施方面,以都市區、城鎮群和縣(市)域單元為載體,建立覆蓋城鄉的網絡化、便民化、開放化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

              醫療衛生設施方面,以地級市為中心,以“一小時交通圈”為基礎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公共衛生監督體系。城市建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兩級服務體系;農村地區建立由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構成的三級衛生服務體系。

              體育設施方面,依托南昌大都市區、九江都市區、贛州都市區建立具備承接高檔次運動會的體育設施群體;設區市、縣(市區)建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鎮(鄉、街道)、中心村(社區)建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

              住房體系建設方面,依照國家規定的各項方針政策建設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低價位、中小型戶型普通商品房。進一步活躍設區市、縣(市)的住房市場,支持城市周邊鎮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設;抓緊開展城區內的棚戶區改造工作,對礦區、林區、墾區、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扶持力度。

               

              八、加強省級空間管制,科學推進建設項目選址管理

              為規范約束開發建設行為,將省域空間劃分為適建區、限建區和禁建區等三類管制分區。省人民政府重點對空間資源利用矛盾突出、城鎮與區域發展不協調、以及影響全省整體發展的重要地區實施直接或間接管理。省級政府重點管理地區主要包括:區域綠地、跨省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礦產開采與城鎮協調發展區、跨地區水源涵養及水質監控區域、區域基礎設施通道、戰略性發展空間、重大交通樞紐地區、跨地級行政單元的開發建設區域等?臻g管制主要分為監管型管制、調控型管制和協調型管理三級。

              規劃確定的監管型管制和調控型管制對象以及歷史文化街區中涉及到的重大建設項目,應提交省城鄉規劃委員會審查,審查同意后由省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九、推進近期行動,完善城鎮化考核評價機制

              圍繞本規劃確定的城鎮化發展目標、戰略和具體規劃要求,制定近期行動計劃。將推進近期行動作為考核各地區推進城鎮化工作的重要指標;建立起分時序、抓重點、差別化的考核評價比機制。

              通過培育三大都市區的綜合服務職能,建設“五區一基地”,進一步提升江西城鎮的內聚發展能力和承載能力;通過培育鄱陽湖生態城市群,推進綠色城鎮行動,實現江西城鄉發展模式的轉變;通過培育贛南地區的新增長極,打造新宜萍城鎮群,建設示范重點鎮,促進江西省域范圍內的協調發展與統籌發展,為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提供支撐。

              網友參與評論
               
              條評論
              表情
              點擊加載更多
              表情
              用戶名
              密  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