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的城市中心、文化娛樂中心、體育中心、商業副中心,通過村莊整治,北部、東部和南部配建新居住社區。承載城市的行政管理功能、居住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商務中心功能、體育健身功能、旅游休閑功能及生態功能。建設成為具有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高品位的城市風貌,高水平的基礎設施,高科技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區的典范。
結合城南新區規劃建設,加快各類生活設施和商業配套設施的建設,增加城市建設用地,布置居住、辦公用地;有計劃的推進該地區的居住、商業、旅游業的發展;引入文化教育、商務等大型公共設施項目。建設城南商務中心區、行政服務中心、城南醫院、市民服務中心、城投發展大廈、廬陵國際大酒店、城南商業慢行系統、城南新區住宅小區工程、博物館與城市展示館工程、吉安體育中心工程等。積極開展城南新區后河水系二期工程的引水與景觀建設,解決后河水系的供水、連通、流動、凈水、經營等問題,做足水文章,體現水文化,凸顯廬陵山鄉特色。完成吉福路西延工程、吉安南大道東段“白改黑”工程、吉州大道南延二期工程、城南新區主干道工程、躍進路改造及延伸工程、古南大道改造工程等道路建設,完成城南新區內路網和市政管網的建設。
城市的綜合發展區,以會展、房地產開發帶動贛江東岸景觀帶建設,配建高尚濱河居住社區;同時依托吉安火車站的改造建設發展倉儲轉運產業,打造城市客流集散中心。主要承載城市居住、商務會展功能。
結合地產開發和景觀建設提高新區人氣,打造城市的副行政中心、文化娛樂中心、體育中心和科研和高尚居住新區。繼續完善吉州工業園區的建設。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城市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發展新區,承載城市的工業、居住、商業金融、交通功能、旅游休閑功能。
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國內重要的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繼續推進電子信息、醫藥、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工業園區建設,并穩妥推進村莊改造,北部配建高尚濱河居住社區,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建設為主體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對外貿易加工基地,依托吉安南站建成為廈門、深圳港服務的主要出口貨物加工集散地。完善吉安內陸“無水港”建設,在開通吉安至廈門、吉安至深圳鐵海聯運基礎上,開辟吉安通向更多沿海港口的快速通道,在內陸吉安建立起一座能夠直接參與國際貿易的港口。
通過規劃管理和產業項目準入,引導該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有序進行。重點發展、農牧產品精深加工、現代醫藥產業。建設深圳產業園道路工程,完善園區內路網和市政管網的建設。
為吉安縣域的行政、商業、服務、文化、教育中心。以生活居住、旅游休閑、生產服務設施的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建成環境優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適,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高品質的城市居住功能新區,逐步消滅城中村,提升城區的整體綜合環境,創造新的城市文明區域,承載城市的居住功能。進行居住區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有計劃的推進該地區的居住發展。建設完成廬陵風情園建設。
按照完善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產業層次,重點改善后河地區、高峰坡、水巷、水溝前、大修廠、解縉路等地區,人民廣場周邊、陽明路商業服務設施改建完善。按照重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標準,全面改造“城中村”重點加大城區“城中村”改造力度,實施整體改造,進一步提升城市面貌。
規劃近期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為74.6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21.5平方公里,新增用地應優先保證重點地區以及重大項目、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益。
規劃期末城區工業用地總面積1518.9公頃。規劃以逐漸形成工業集中發展的態勢,城區工業搬遷至四大工業園區,逐步改造現有二、三類工業,使其向一類工業發展。中心城區四大工業園區:吉州工業園區、河東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吉安縣工業園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第十一條 建設目標
促使公路建設由“通”變“暢”,公路框架由“線”形成“方網”轉變,同時全力推進鐵路和港口建設,以物流網絡完善為樞紐,形成一個由鐵路、航運,公路組成的暢通高效的交通運輸綜合網絡。公路建設“升級”和“拓網”同步進行,全力實現縣際道路二級,縣鄉主要連通路三級,農村公路四級以上技術標準;吉安市區到周圍縣(市)區1小時,到吉泰城市群半小時的經濟圈。
第十二條 城市道路
加強中心城區路網尤其是各大片區之間的交通聯系,規劃建設贛江永和大橋、贛江新井岡山大橋、禾河廬陵大橋、禾河神崗山大橋,全面形成城市內環通道。大力推進中心城區河西片區后河組團和城北組團、河東片區濱江組團、河南片區井開區組團和吉安縣組團的路網建設,完善路網體系,拉大城市框架,擴張城市規模,全面促進中心城區各組團之間的連接融合。大力實施老城區路網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建設,實施沿江路南延、北延工程,躍進路改造延伸工程,完善城市交通路網,不斷改善市民出行條件。抓好中心城區和縣城停車場建設,推進智能交通,有效防范城區交通擁堵問題。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增加并優化中心城區和吉泰走廊公交線路,進一步完善吉泰走廊環線公交線路,構建暢通快捷的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體系。
推動中心城區南延北展、東拓西擴、組團式發展,“一環四橋、五縱八橫”的道路網架全面建成,完成城北組團“三縱四橫”道路框架,加快形成“一城三片、兩水三岸、多中心多組團”的城市格局。
“一環四橋”指中心城區的城市內環線和連接“一城三片、兩水三岸”的四座跨江(河)大橋。一環指由大橋東路——井岡山大橋——大橋西路——井岡山大道——吉安南大道——贛江大橋——青原大道——大橋東路閉合組成;四橋指井岡山大橋、吉安大橋、贛江大橋、禾埠大橋。
“五縱八橫”指中心城區的縱向和橫向道路網架,其中:五縱指吉州大道、井岡山大道、沿江路、濱江大道和青原大道等五條南北向道路,八橫指大橋西路、韶山路、鷺州路、陽明路、吉福路、尚德大道、吉安南大道、吉祥路等八條東西向道路。
城北組團“三縱四橫”:“三縱”指吉安北大道、甘泉路、鳳山大道;“四橫”指井岡山北大道、汗青路、吉陽大道、興賢路。
第十三條 城市廣場
根據總規要求,規劃設游憩集會廣場7處。在已建成河西片區人民廣場、城南市民中心廣場、吉州區行政廣場、河東片區的正氣廣場、河南片區廬陵廣場基礎上,建設吉州工業園廣場、高新區火炬廣場。
第十四條 公共停車場
城市出入口及主要對外交通場所集中設置大型停車場庫。城區內部社會停車場結合商業、娛樂文化設施設置,服務半徑不超過300m。
第十五條 公共交通建設
1、公交線路編號
(1)快車公交線路編號為“K*”
(2)服務吉州區、青原區的內部線路編號命名為1~99
(3)服務吉安縣城的內部線路編號命名為“4**”
(4)服務吉州區、青原區與吉安縣城的跨縣線路為三位數,命名為101~199
(5)旅游公交線路命名為“Y*”
(6)城鄉公交線路命名為“2**”
2、公交線路建設計劃
市區公交線路建設計劃:建設K1、K2、K3、K4、2路北環、2路南環、1、4、5、6、7、8、9、11、12、14、16、17、19、21、23、24、102、401、403路等23條線路。
其他公交線路建設計劃:建設機場巴士1號線、2號線、吉泰工業走廊公交K5、K6線和K7線、旅游公交Y1線、Y2線和Y5線,城鄉公交(201~216)16條
3、公共交通設施建設計劃
吉安市公共交通場站建設6個首末站、9個換乘樞紐、3個停保場,用地面積為289畝。
第十六條 鐵路及站場
建成昌吉贛鐵路客運專線(含新火車站),與昌九城際一并形成貫穿江西南北的客運干線;建成衡茶吉鐵路井岡山至衡陽段;完成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實施吉安火車站擴容改造,包括軌道興建及改造、改建天橋、新建旅客通道等鐵路站場建設。
開展衡茶吉鐵路東延工程吉安至武夷山鐵路(吉安段)、新余至吉安鐵路(吉安段)、吉安至廈門鐵路、井岡山至贛州鐵路(吉安段)的前期工作,力爭部分項目開工建設。
興建蒙西至華中鐵路(內蒙古鄂爾多斯至江西吉安鐵路)。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全長約1860公里,總投資約1598億元,采用國鐵Ⅰ級、雙線、電氣化標準規劃建設,預計該項目2012年啟動,2017年建成發揮效益,遠期年貨運2億噸、日開行客車20對。
第十七條 公路及設施
1、高速公路
建設吉安至蓮花、撫州至吉安、吉安繞城高速公路。積極開展南昌至韶關高速公路吉安段的規劃研究工作。全市新建高速公路268公里。
2、普通干線公路
抓好國省道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改造,到2015年,全市改造國省道干線公路894公里,改造縣鄉公路2354公里、鄉村公路4217公里。加強農村公路標線、標識等安保設施及客運站點設施建設。
105國道改道和永和大橋建設項目,起點位于青原區天玉鎮草坪二十米橋(105國道K1926+207)處,終點位于吉安縣敦厚鎮梨塘村前(105國道K1951+340)處,路線全長25.13公里,建設投資約7.8億元。其中,永和大橋長約1206米,主跨345米,按一級公路橋梁建設估算投資約2.5億元。項目按雙向四車道、路基寬24.5米、車道寬度3.75米一級公路標準新建。建設時間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建設工期共計25個月。
青原區至東固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86.33公里,設計概算28160萬元,平均每公里造價為326萬元。起于青原區行政中心與贛江大道交匯處(吉安贛江大橋東橋頭),終于東固畬族鄉與興國交界處,途經富灘鎮、值夏鎮、文陂鄉、新圩鎮、富田鎮,全線按二級公路標準改造,瀝青砼路面。其中起點至富田鎮段,設計速度為80km/h,路基寬度12m;富田鎮至長鏡段,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10m;長鏡至終點段,設計速度為40km/h,路基寬度8.5m。已于2010年11月底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完工。
3、交通站場
規劃新建吉安市長途汽車客運站、吉安汽車客運北站、吉安汽車客運東站、吉安汽車客運南站、井岡山旅游集散中心等公路客運樞紐站場5個。
第十八條 航空
井岡山機場航班加密增量,通航水平大幅提升,運輸吞吐能力不斷增強;完成井岡山機場擴建工程,通航能力達到4C級標準。
第五章 城市居住建設規劃
第十九條 居住規劃策略
1、鼓勵城市舊區用地整改再開發,防止居住用地無序蔓延,嚴格控制歷史保護地段、濱河等敏感地區的開發。
2、加強居住用地的規;、集約化,盡量避免居住用地布置過于分散。
3、在交通便捷的市區或環境優良的近郊區布置經濟適用房建設用地。
4、杜絕用地開發破壞林地及風景保護資源,加強濱水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的營建,以此提高其周邊用地土地開發價值。
5、規范居住用地設計的管理,加強控制性詳細規劃(必要時編制修建性詳規)的編制,確保法定性。
6、創造兼具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宜人城市住區。
第二十條 分區居住規劃引導
規劃居住用地約為1824hm2(不含中小學用地),占總建設用地的24.45%,人均居住用地26平方米。
1、城西組團
以完善基礎設施和舊居住區、棚戶區改造為主,注意小區建設對城市整體景觀的影響,合理加以引導和控制。
2、城北組團
充分考慮建設用地的集約性,防止盲目擴張,浪費土地,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合理整合周邊城中村土地進行新的開發建設,充分考慮拆遷安置和保障性住宅建設問題。
3、城南組團
城南組團居住區主要以新居住區建設為主。該片區居住建筑以中高層住宅為主,在中心區允許建設少量多層住宅。
4、城東組團
重點為贛江東岸的高尚住宅區建設和村莊改造。新興社區建設要合理統籌村莊的拆遷安置問題,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將土地集約利用原則貫徹始終,防止盲目擴張和土地資源的浪費。
5、井開區
沿梨山公園以高尚住宅開發為主,建設中必須重點解決村莊的拆遷安置和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等問題。
6、敦厚組團
充分考慮工業配套、拆遷安置和保障性住宅建設。規劃逐步改造西北片老居住區,完善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在廬陵廣場區域形成新的綜合型居住區。
第二十一條 配套中小學
中小學按照標準配置,根據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中學的千人用地指標確定為1410平方米/千人,小學的千人用地指標確定為1236平方米/千人。規劃初級中學按2~3萬人設置一所,小學按1~2萬人設置一所,初級中學和小學結合居住區布置。
規劃近期完善義務教育設施布點,綜合運用新建、改擴、撤并等方法,提高中小學用地及配套設施(尤其是運動場設施)的標準。加快中心城區吉安新一中、新白鷺洲中學、北京大學井岡山實驗學校、思源實驗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一批中小學校建設。
(1)中學
規劃保留現狀13所中學,并結合具體周邊地塊適當擴建。規劃新建中學5所。
(2)小學
規劃保留現狀20所小學,并結合具體周邊地塊適當擴建。規劃新建小學10所。
第二十二條 住房建設發展空間
2010—2015年,新增住宅建設用地供應相對集中在河東濱江城區、城南新區部分以及河西片區的贛江西岸、后河、螺湖水周邊等濱水濱湖地區及城北新區、吉州大道兩側、吉安南大道南側地段;存量用地盤活置換相對集中在河西舊城區及退城進郊的老工業地段。
第二十三條 住房需求量
2011-2015年中心城區需增加住房建筑面積約390萬平方米。
第二十四條 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
1、保障性住房空間布局原則
規劃按照“分散布局、相對集中”的原則,結合吉安市近期建設重點區域,方位東、西、南、北兼顧,分年度有所側重予以合理布局,主要選擇交通便利、公共設施較為齊全的的地段,確?臻g布局的科學性,切實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保障性住房規劃
規劃至2015年,吉安市中心城區將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最小供應量為49.7公頃,新增保障性住宅14270套,總建筑面積約77.51萬平方米。其中:
廉租房用地至少供應25.99公頃,廉租住房8110套,總建筑面積40.55萬平方米;
經濟適用房用地至少供應11.92公頃,經濟適用住房3100套,總建筑面積18.60萬平方米;
公共租賃住房用地至少供應11.77公頃,公共租賃住房3060套,總建筑面積18.36萬平方米。
3、限價商品房規劃
規劃期末,吉安市中心城區集中建設限價商品房小區,位于城南新區井岡山中大道以西,新建路以北,吉州大道以東、鳳凰洲路以南區域,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5.93公頃,總建筑面積40.45萬平方米,總戶數約4500套。
4、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
城市棚戶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10公頃,總建筑面積171.6萬平方米,總戶數約20200套。
2011年棚戶區改造用地30公頃,住房建筑面積46.8萬平方米。
2012年棚戶區改造用地30公頃,住房建筑面積46.8萬平方米。
2013年棚戶區改造用地20公頃,住房建筑面積31.2萬平方米。
2014年棚戶區改造用地15公頃,住房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
2015年棚戶區改造用地15公頃,住房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
第六章 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規劃
第二十五條 公共中心體系結構
規劃形成“一心兩副三片”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結構。
“一心”:人民廣場周邊商業服務中心。
“兩副”:城南新區公共服務副中心、河東濱江商業副中心
“三片”:城北組團片區級服務中心、吉安火車站及周邊片區級服務中心、敦厚片區級服務中心。
第二十六條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目標
以建設服務功能完善的吉安城區為總體目標,完善城區配套服務功能,加速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城北新區城市中心建成,人民廣場地區商貿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城東、城南、井開區、敦厚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整個城區街鎮社區服務逐步完善。
第二十七條 近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
圍繞吉安市組團布局結構特征、公共設施布局采用市級、區級、居住區級三級中心構建,重點進行新區教育科研,文化信息、商業金融設施的建設,同時整合現有公共設施,完善與城市匹配的公共設施體系。建設重點為城南新區公共服務軸線、城北新區吉州區行政中心區域、城南專業市場及商貿物流園區以及河東濱江商貿區、吉安縣廬陵廣場周邊商貿區建設。
第二十八條 行政辦公設施
近期市屬行政辦公用地進一步向城南新區行政中心搬遷,集中布置,結合后河水系,展示臨沂新的城市形象。城北組團、城東組團、敦厚組團及井開區分別設置區級集中行政辦公用地,配置相應的行政管理設施,以滿足各片區的需要。
1、吉州區(城北組團):吉州區政府已搬遷至吉安北大道與汗青路交叉口北側,促進城北組團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的提高。
2、青原區(城東組團):行政辦公用地已搬遷至贛江大道與華能大道東側,各項設施基本完善。
3、吉安縣城區(敦厚組團):依托現狀縣政府用地不變,并考慮未來的功能擴展設區級行政辦公用地。
4、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處于園區入口,滿足工業園區集中管理的需要,各居住區應設置居住區級管理中心。
第二十九條 商業金融設施
1、構建市級“1主2副”商業中心
按“市級-區級-居住區級”結構安排商業金融用地,設置市級商業服務中心1處、區級商業中心設2處、居住區級商業中心多處。
市級商業中心:位于陽明路、人民廣場等周邊區域,占地約70公頃,以商貿批發交易為主。
區級商業中心:城南慢行系統商業商務配套服務中心、河東濱江商業中心。
居住區商業中心:采取集中或沿街布局的方式,建設項目及規模參考居住區公共設施標準確定。
2、推進十大市場體系建設
井開區、青原區電子數碼產品專業市場,城南生產資料專業市場,城北、城東汽車綜合市場,吉泰走廊高檔家裝家私市場,吉安市城南慢行系統(商業步行街)和濱江會展中心,大型超市零售商城,吉福路小商品批發市場,井開區、青原區現代物流園,吉安文化教育圖書專業市場,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和吉安木材交易市場。
第三十條 文化娛樂設施
1、市級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市級重點建設教育文化中心,包括吉安市博物館(城市展示館)項目、吉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含群藝館)項目、吉安市科技館與青少年活動中心項目、吉安市白鷺洲書院改造項目、吉安市工會與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工程、井岡山報業大廈工程、吉安市文化廣電傳媒中心工程。
2、片區級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河東片區文化中心位于公略路以南的地塊內;河南片區文化中心位于廬陵廣場周邊;河西片區文化中心位于城北組團內的行政中心附近。
3、組團級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結合各組團商業服務中心的建設,設置必要的文化娛樂設施,主要內容有文化站館、圖書室、俱樂部、歌舞廳和影劇院等娛樂場所,以滿足組團內居民的文化娛樂和文化活動要求。
第三十一條 體育設施
規劃進一步完善現有體育設施。強化體育設施建設的特色和互補性,積極推進各地區體育活動場館建設。近期動工興建吉安體育中心項目,占地面積為135公頃,建筑面積約35萬㎡。
建成吉安航空運動學校。
第三十二條 醫療衛生設施
重點建設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城南分院,占地約20公頃,3甲醫院,建筑面積15.1萬平方米,設床位1500張;市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技術服務中心,中心大樓主樓總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吉安市第三人民醫院擴建,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
興建青原區人民醫院,建成市區兩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市社會福利中心暨老年公寓工程(市兒童福利院、市社會福利院、市老年公寓)、青原區社會福利院,擴建河南片區吉安縣福利院。
興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所(吉州區增加3所,青原區增加4所,吉安縣增加2所)。興建社區衛生服務站14所(吉州區6所,青原區5所,吉安縣3所)。
第三十三條 教育科研設施
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加大高等院校建設,重點建設井岡山大學高校園區,以井岡山大學為基礎,在其周圍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科研產業基地及高新創業園區。建成井岡山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吉安市委黨校的搬遷工作。
第七章 城市工業、倉儲物流建設規劃
第三十四條 工業建設
中心城區工業集中布置于四大工業園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吉州工業園區、河東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吉安縣工業園區。四大工業園區應統籌發展,調整現有工業用地布局,采取集約型、集中式布局,控制工業用地總量,避免無序擴張,明確各類工業園區分區建設。
(1)國家級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河南片區高新科技園組團,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環境污染少的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由于位于城市水源上游,嚴禁布局水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
(2)吉州工業園區:位于河西片區城北組團,屬城市水源下游,為城市現狀的主要工業區。規劃整合河西片區原來零散的工業點和分散布置的工業區,依托原有吉州工業園區,適當拓展其工業用地,為該區工業留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工業類型重點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業為主,兼顧紡織服裝業、食品業的發展。由于位于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向,不宜布局大氣污染類企業。
(3)河東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位于河東片區北部,位于城市水源地的下游,毗鄰鐵路,用地連片,規劃將原來的梅林工業園并入其中。規劃以機械工業為主,以綜合性工業區為發展目標。由于位于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向,不宜布局大氣污染類企業。
(4)吉安縣工業園區:位于河南片區敦厚組團西部,工業類型以食品、電子等一、二類工業為主。由于位于城市水源上游,嚴禁布局水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
第三十五條 倉儲物流
近期規劃倉儲用地110.12ha,新增用地面積24.1ha,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48%,人均1.57m2/人。
加強公路貨運樞紐建設,建設吉安物流中心河西綜合物流園區、井開區物流園區、城北物流園區、吉安縣物流中心等公路貨運樞紐站場4個。
重點發展贛江中游港口群、吉安南站口岸作業區,拓寬鐵海聯運業務經營領域,設立出口加工區,形成大物流發展格局。建成河西綜合物流園區、井開區物流園區、城北物流園區、吉安縣物流中心等一批綜合性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成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第八章 城市綠地及景觀系統建設規劃
第三十六條 綠地建設目標
近期規劃綠地面積982.8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3.18%,人均綠地面積14.05平方米/人。其中公共綠地827.8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1.1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83平方米/人。建成區綠地率35%,綠化覆蓋率42%以上。
第三十七條 公共綠地
重點建設中心城區后河改造二期工程、陽明公園、沿江路濱江休閑風光帶、青原稠塘湖公園、青原區行政中心后山公園、井開區梨山湖公園及禾河、河東濱江、螺湖三大濕地系統,加快建設真君山、天華山、神崗山森林公園。積極開展贛江市中心城區段生態示范帶建設,加大贛江河道治理力度,扎實推進庭院綠化、小區綠化、廊道綠化、廣場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積極開展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活動,美化城鎮人居環境。
第三十八條 道路綠地
主要完善井岡山大道北段、沿江路、天華山東路、吉州大道工程等30條道路的綠化工程?偨ㄔO面積約為44.6公頃。
第三十九條 生產防護綠地
防護綠地主要完成贛江西岸(螺湖橋至外環線)、工業園防護、吉州區污水處理廠、高壓線走廊防護等防護綠地建設?偨ㄔO面積約為149.66公頃。
生產綠地主要完成青原苗圃、曙光苗圃、金含笑珍稀種苗苗圃的建設?偨ㄔO面積約為51.58公頃。
第四十條 景觀建設目標
突出濱水城市景觀特色,以水岸景觀、綠色山體、城市景觀軸線為基本骨架組織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塑造“兩河三岸水蘊青,滿城山色繞廬陵”的城市景觀風貌特色。
第四十一條 景觀控制
濱水濱江景觀風貌軸線:
以禾河、贛江沿岸為水景主軸,以螺湖水系、后河組團、君山水庫為水景次軸,來組織城市濱水空間,嚴格控制和管理贛江兩岸和后河、君山水庫等濱水景觀核心區建設,對景觀核心區內的重要景觀實施保護。
城市干道景觀風貌軸線:
規劃吉安中心城區城市干道景觀風貌軸線以河西片的井岡山大道、河南片的君山大道、河東片的青原路為骨架,覆蓋陽明路、吉福路、新橋路、軍民路、吉祥路、新富川路、井岡山大道、廬陵大道等城市主要生活性道路,共同形成了整個城市干道景觀風貌軸線網絡。
城市景觀節點:
城市道路交叉口節點有井岡山大道與陽明路、吉福路、軍民路、吉祥路的交叉口,井岡山大道與南環路、君山大道、廬陵大道的交叉口,富川路與君山大道、廬陵大道的交叉口,青原大道與大橋東路、金珠路、贛江大道的交叉口。
城市廣場節點有城南中心廣場、市人民廣場、青原區正氣廣場、城北市民公園、火車站廣場等。
第九章 歷史文化遺產和風景資源保護規劃
第四十二條 風景資源保護
突出濱水城市景觀特色,以水岸景觀、綠色山體、城市景觀軸線為基本骨架組織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塑造“兩河三岸水蘊青,滿城山色繞廬陵”城市景觀特色。
整治天華山、真君山、神崗山的山體景觀,通過山體綠化,改建成城市森林公園;控制規劃城市公園周邊的建筑高度,調整用地性質和拆遷不協調建筑,塑造城市重要景觀界面。
第四十三條 歷史地段保護
古城墻地段:位于今北門街一帶,留存有一小段夯筑土城墻,長約50米。
古建筑地段:較集中的為鐘鼓樓與白鷺洲風月樓、云章閣一帶以及倉口坪、水巷、小校場書院等歷史建筑,為古城重要的公共建筑的代表。
古街道地段:位于今上后街,基本保留有明清民居建筑和街道面貌。
古河道地段:今后河,曾為古城一條重要的運輸河道,現正在進行后河改造。
保護現存建筑和街區傳統肌理,標識古城城池和重要建筑位置,恢復歷史景觀節點的標識性;控制周邊地區的建筑高度,將歷史地段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研究與展示的中心。
第四十四條 文物古跡保護
根據文物古跡的重要性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落實對區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建設控制。
第四十五條 古建筑保護
劃定古建筑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不得損壞或者拆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
第十章 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規劃
第四十六條 給水工程規劃
1、用水量預測
近期至2015年,城市人口70萬人,參考《城市給水規劃規范》,按照年綜合用水定額為350升/日.人計算,得到規劃期末城區總用水量約24.5萬立方米/日。
2、水源規劃和水廠建設
規劃水源為贛江和禾河。應急水源為富水河及富灘水庫。
規劃保留現狀河西陽明水廠及吉福路水廠、五岳觀水廠、吉安縣水廠、河東片區河東水廠、河南片區吉安縣水廠。適時建設吉安縣水廠二期工程、河東水廠二期工程。
3、管網建設
推進城南新區、城北新區及河東濱江新區的主次干管鋪設,完善現有城區干管網。積極建設污水回用的中水管網。
第四十七條 污水工程規劃
1、規劃目標
規劃排水體制為雨、污分流制,結合污水處理廠建設逐步實施,區內污水需經過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2、污水量預測
城市污水量參照類似城市的估算方法,取城市需水量的80%,則近期(2015年)污水量為19.6萬m3/d。
3、污水處理廠
在已投入運營一期一階段工程日處理廢水量4萬立方米的基礎上,完成吉安螺子山污水處理廠一期二階段工程的建設,項目一期規模達到日處理污水能力12萬立方米。完善河東片區處理規模為4萬m3/d的夏家村梅林堤北側污水廠,并為遠期發展預留有空間。河南片區污水由城市污水主干管集中收集送入螺子山污水處理廠處理。開工建設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污水處理廠,工業污水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污水廠尾水排放根據受納水體水質確定。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
4、管網建設
完善舊城區合流管網改造及支管建設,新建地區沿規劃道路新建分流制污水管道。
第四十八條 雨水工程規劃
1、排水分區
根據城市道路豎向規劃,整個中心城區規劃14個排水分區,分別布置雨水系統。
2、雨水設施建設
城西組團、敦厚組團雨水設施設置結合現狀排水管溝進行,現有排水管逐步改建成雨污分流管溝。其余片區新建道路按排水分區鋪設雨水管網。
第四十九條 供電工程規劃
1、用電量預測
綜合趨勢外推法、回歸分析法、工詢法等多種預測方法的預測結果,結合吉安市“十二五”發展規劃,確定出吉安市城區全社會最大用電負荷為374.48MW,“十二五”期間電力負荷年均增長率為15.36%,
“十二五”期間,吉州區以生活居住、文化休閑、工業產業一體為主,全社會最大用電負荷年均增長率為10.64%;青原區以教育科研、商貿服務以及生態居住為主,全社會最大用電負荷年均增長率17.03%;井開區以工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倉庫物流業為主,最大用電負荷年均增長率為20.28%。
2、發展目標
2015年,吉州區城市用戶供電可靠性目標值為99.95%,青原區和井開區為99.93%。
架空線路采用多分段適度聯絡的接線方式;電纜線路采用單環式或雙射式的接線方式,線路分段一般為3-4段,每段用戶數控制在10戶以內,線路運行電流控制在300A以內。
3、電源規劃
吉安中心城區電源主要由省電網提供,青原區現狀井岡山華能電廠規劃由600兆瓦擴建至1800兆瓦。
220kV變電站:保留2座現狀220kV變電站并擴容;新建1座220kV變電站。220kV電網逐步形成雙電源雙環網結構。
110kV變電站:共建成9座110kV變電站,其中擴容改造6座現狀110kV變電站,新建3座110kV變電站;遠期共建成15座110kV變電站,其中保留原110kV變電站6座,新建9座110kV變電站。110kV電網總裝機容量2010年達到1345MVA,容載比2.27。110kV電網逐步形成雙電源雙環網結構。
4、電網規劃
(1)220kv電網規劃
220KV電網規劃地總要求是:網架結構強、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功能明確、交換容量大、安全可靠、自動化程度高,適應吉安電網發展需要。
(2)110kv電網規劃
充分考慮利用現有110Kv網絡并照顧電網的發展,采用分區、分片組網的方式,既相互聯絡又相對獨立地組建110KV城市電網,建成接線簡單、運行靈活、安全可靠地110Kv輸配電網絡。
5、高壓走廊和市政電纜溝
結合組團間隔離綠化帶和不同類型用地間的隔離綠地布置高壓走廊。清理現狀高壓走廊,預留規劃500kV、220kV和110kV線路的高壓走廊。單回或雙回共桿500kV高壓走廊寬度60m,邊導線至建筑安全距離20m。單回或雙回共桿220kV高壓走廊寬度45m,邊導線至建筑安全距離15m。單回或雙回共桿110kV高壓走廊寬度30m,邊導線至建筑安全距離10m。高壓走廊盡量少占城市建設用地,并滿足城市景觀要求。
沿道路東側或北側建設市政電纜溝,逐步覆蓋所有市政道路。市政電纜溝斷面尺寸采用1m×1m和0.8m×0.8m。
第五十條 通信工程規劃
1、發展目標
郵政系統:以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為主線,提高郵政運輸能力、內部處理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增強全網綜合通信能力。建成局所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齊全、迅速方便的郵政網。
電信系統:推進網絡的光纖化、數字化、寬帶化、智能化和綜合化,建成具有通信能力強、業務類別多、運行高效、安全可靠、質量優良的現代化電信網,為信息化全面快速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廣電系統:實現網絡的全面覆蓋,有線電視網建成滿足電視、語音、數據等多媒體業務的寬帶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綜合信息網,達到電信運營級的網絡標準。
2、電信規劃
規劃城區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50線/百人,實際用戶線占交換機容量的80%計算,2015年吉安城區程控交換機總容量為44萬門。
規劃期內新建2座程控交換局,其中城北新區、城南新區各新建一座。
規劃期內充分利用已建的光纜接入網資源,完善網絡的物理覆蓋和網絡結構。
3、移動通信規劃
規劃2015年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70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戶49萬。在不影響到居民生活情況下,盡量保留現有基站,并按聯通、移動發展計劃逐步增加新建地區移動通信基站建設。
4、郵政規劃
郵政支局的建設結合居住開發進行,居住人口5萬以上的生活片區要求設置支局一所。
5、廣播電視規劃
規劃至2015年,有線電視用戶19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5%。有線電視線路與電信電纜同側敷設。
第五十一條 燃氣工程規劃
1、建設原則
優先發展天然氣,合理利用液化石油氣;以居民生活用氣為主,公共服務用氣為輔。
2、氣源建設規劃
吉安市天然氣氣源有以下幾種:
(1)中原油田液化天然氣;(2)新疆廣匯液化天然氣;(3)建設中的西氣東輸管道天然氣;(4)液化石油氣;(5)規劃建設中的川氣東輸管道天然氣。
規劃氣源以管道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為輔。供氣的方式天然氣為管道供應,液化石油氣為瓶裝供應。
3、供氣站設置規劃
建設吉安天然氣門站1座,建設河西、河東、河南片區天然氣儲備站各1座。河西、河南片區各設置1座CNG汽車加氣站,配套建設中、低壓調壓管網設施,向城市各類用戶供氣。
吉福路15公樁以北、西氣東輸管道線路以東,吉州區興橋鎮東坑村以東、新余-吉安-贛州500kV高壓線走廊以西建設西氣東輸分輸管站,占地面積不小于2公頃。
在河西片區長塘鎮建設一座天然氣門站,在河東片區、河南片區分別建設一座天然氣儲配站。
為了保證近期燃氣管線與遠期燃氣管線的銜接,保證對西氣東輸氣源的應用,京九鐵路以東、稠塘湖水庫南側處設置調壓站。
為了加強遠期對清潔能源的利用為綠色交通系統的建立提供基礎,建議在天華大道與吉福路交叉口處和朝陽路與盤龍路交叉口處分別設置兩處機動車天然氣供氣站。
4、用氣量預測
規劃氣化率為80%,管道供氣率2015年達到60%。生活用氣量2015年按照50.78米3/人.年,約為3555萬米3/年。規劃逐步調整各類用氣比例,提高工業用氣和公建服務業用氣比例。規劃居民、公建、工業及其他的用氣比例為27:9:54:10。居民、公建用戶日高峰系數為1.15,小時高峰系數K時=3.0;工業用戶月高峰系數1.15,日高峰系數取為1.0,小時高峰系數為1.5。
規劃至2015高峰小時用氣量為17480 。
5、管網系統規劃
1)輸配管網壓力級制
吉安市中心城區燃氣輸配管網采用中壓A、中壓B、低壓三級系統,中壓A壓力為0.2~0.4Mpa,主要為近期及遠期新敷設的PE燃氣管道;中壓B壓力為0.05Mpa,主要為原有的鑄鐵管道;低壓燃氣輸配管網壓力為5000pa。
2)中壓管網布置
贛江和禾水將吉安市中心城區分成三大板塊(即河西片區、河東片區、河南片區),遠期管網要連成一個整體,逐步成環。中壓管網布置詳見燃氣管網規劃圖。
第五十二條 環衛工程規劃
1、建設目標
逐步提高環衛作業機械化水平,機動車道路機掃率達到40%以上;城市垃圾清運率達到9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初步建立資源回收系統,初步實行城市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分類處理,城市垃圾分類率達到20%;加大公廁改造建設力度,水沖率到100%,二類以上的公廁達到10%,實現糞便排放管道化。
2、城市生活垃圾量預測
規劃吉安市人均垃圾量1.20公斤/日,遠期吉安市規劃垃圾量840噸/日。
3、環衛設施建設規劃
1)垃圾處理場規劃
在河西片區新建堯塘垃圾處理場,設計平均垃圾進場量為500噸/每日;
在河東片區新建社山垃圾處理場,設計平均垃圾進場量為300噸/每日;
在河南片區新建裴家垃圾處理場,設計平均垃圾進場量為200噸/每日。
2)垃圾壓縮站規劃
在河西片區、河東片區、河南片區分別新建2座、1座、1座大噸位、立體式垃圾壓縮站。
3)垃圾轉運站規劃
小型垃圾轉運站(現狀為垃圾房)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用于收集、分揀城市生活垃圾。每0.7-1.0平方公里設置1座,用地面積不小于100平方米,與周圍的建筑物間距不小于5米。
大、中型轉運站按照每10—15平方公里設置1座,其用地面積根據日轉運量確定。
4)公共廁所規劃
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和商業區,公共廁所的配置間距為300-500米;一般街道上公共廁所的間距不大于800米;居住區及小區內公共廁所的配置不少于3座/平方公里。
在繁華街道和旅游景點配建一類公廁,其它新建公廁均為二類公廁,現狀三類公廁應逐步改造為二類公廁;每座公廁建筑面積為50-70 平方米。
第十一章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
第五十三條 規劃目標
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在總體環境質量穩定良好的前提下,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保持穩定,確保城鎮和農村飲用水源及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建立起滿足保護生態環境安全要求的環境監管體系,為全市“跨越發展、綠色崛起”提供有效的環境支持。
第五十四條 建設規劃指標
1.環境質量指標
水環境
(1)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2)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市界斷面水質達到Ⅲ類。
大氣環境
(3)城鎮環境空氣質量穩定在國家二級標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好于二級標準的天數超過320天。
聲環境
(4)中心城區區域環境噪聲達到2類區標準。
2.生態環境保護指標
(5)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6.5%以上。
(6)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市面積穩定在22.6%。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規范化建設要求。
(7)啟動創建生態市活動,創建1個國家級生態縣(市、區),8個國家級生態鄉(鎮),6個國家級生態村,4個省級生態縣(市、區),60個省級生態鄉(鎮)和60個省級生態村。
3.總量控制指標
(8)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較2010年下降6.8%(其中工業加生活減少7.8%);
(9)氨氮排放總量較2010年下降10.8%(其中工業加生活減少10.8%);
(10)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2010年下降12.3%(其中火電減少58.5%);
(11)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較2010年下降15%(其中火電減少58.5%,機動車減少7.4%)。
4.污染防治指標
(12)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0%以上,污泥得到妥善處置。
(13)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80%以上。
(14)重點區域(青原區)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5%,其他縣(市、區)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量不超過2007年水平。
(15)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得到安全處理處置,廢放射性源收貯率(含返回原生產單位)達到100%。
(16)農村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提高規;笄蒺B殖污水的處理率。
5.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指標
(17)建成先進的監測監察監控平臺。建設和完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和完善市界河流斷面、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和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網絡、市級監控中心和應急指揮中心。
(18)市、縣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機構、市環境信息機構能力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環境科研能力建設。市、縣兩級監測和執法業務用房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環境科研業務用房及設備購置。
第五十五條 環境保護措施
1、成立協調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2、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3、加大監督檢查考核力度;
4、搞好宣傳發動,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5、加快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第十二章 城市綜合防災規劃
第五十六條 防洪排澇工程
1、防洪標準
根據國標《防洪標準》(GB50201-94)中有關條文規定,吉安市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抵御100年一遇的洪水。
2、排澇標準
根據澇區的具體情況及有關規范,確定排澇設計標準為二十年一遇,具體操作按一日暴雨一日排出計算。
3、防洪工程規劃
規劃對現有的東門堤、禾埠堤和贛江堤進行加固加高,斷面達標,堤身、堤基防滲處理,使其達到規劃的防洪標準。
規劃完善河南片區的防洪堤,使原來的高塘堤、敦厚堤、永和堤連成一體。
規劃按防洪標準興建河東堤及梅林提。河東堤位于贛江東岸,南起毛家,北至井岡山大橋東路堤上,全長6.01公里,梅林提位于贛江東岸,南起大橋東路,北接青原大道,全長3.13公里,主要保護青原區城區范圍。
規劃按防洪標準興建城北廬陵堤段,南起羅湖水出口,北至石磯頭長3.79公里。
另外將位于郊區的值夏芳洲堤和曲瀨堤也納入防洪工程設施體系中,其規劃防洪標準為由抵御20年一遇洪水提高至抵遇50年一遇洪水。
4、排澇工程規劃
河西片區:規劃保留習溪橋排澇站,新開自排區截洪渠,繼續后河治理工程。
河東片區:規劃結合河東堤的興建,建設圩區內的戴家排澇站與排水閘,河東排洪渠,河東穿堤排水涵管。規劃在梅林圩區擴建湖弦上排澇站,新開排洪渠。
河南片區:(1)新開錦源至通仙閘和丁家洲至坪里堤排澇渠等2條,排洪渠共計長度11.3公里;(2)新建通仙、小湖、仕江口、羅家、禾埠、坪里等6座排澇站,總裝機容量2685千瓦;(3) 新建敦厚防洪堤坪里排澇閘;(4)永和鎮內規劃修建自排導托渠,排泄雨水,減少澇災。
第五十七條 人防工程
吉安市中心城區河西片、河東片區為甲類人民防空工程建設區,河南片區為乙類人民防空工程建設區。
規劃新修建人防工程建筑面積176000平方米(其中醫療救護、防空專業隊工程9000平方米),至2015年底人防工程總建筑面積達到402790平方米規模。
第五十八條 消防工程
1、消防站建設
按照國家消防規范要求設置消防站,每個消防站的服務范圍為4—7平方公里。規劃期末共設置7個消防站, 其中河西片3個,河東片2個,河南片2個,各消防站的車輛及通訊器材應按城鎮消防站布局與技術裝備標準配備。
2、消防工程規劃
與供水管網同步建設消防栓,在后河、市區景觀湖沿岸適當位置設立若干處消防車取水碼頭,保障消防用水。
消防指揮中心與每個電話交換局設2對災害報警專線;消防指揮中心與重點消防單位設1對災害報警專線。
消防站的供電負荷等級不低于二級,對現狀和規劃高壓線走廊嚴格按照規范保護控制。
按照規定和規范設置消防通道;建筑物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防火規范,滿足消防間距,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
第五十九條 抗震防災工程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吉安市中心城區屬于地震烈度六度以下地區,一般建筑按6度設防,重要建、構筑物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及易產生次災害的設施須按國家有關規范設防。所有新建、改擴建工程,從場址選擇、平面規劃、工程設計、方案審查、規劃發證,施工管理直至驗收,都必須嚴格進行抗震設防,重點工程和生命線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嚴格按規劃預留避震疏散場地,保證疏散救援通道的暢通。
第六十條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結合吉安的實際情況,規劃建立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式:
(1)地下防災指揮中心:在結合市政府大樓防空地下室,建立平時綜合防災指揮中心,加強地下通信設施的建設,保證戰時通信系統的暢通,滿足戰時政府指揮作業或是指揮的需要。
(2)地下商業街:建設地下商業廣場,平時可作為商業廣場,戰時作為疏散隱藏的地方防空室;舊城區結合現有的商業街,進行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將地下設施進行有機聯系在一起,平時也可作為商業開發,戰時作為隱蔽的地下防空室。
(3)防空地下室:結合新建民用建筑依法配建防空地下室,平時可作為車庫使用,戰時用于人民防空。
第十三章 旅游規劃
第六十一條 旅游規劃目標
以井岡山紅色旅游為龍頭,以青原山等生態休閑旅游帶和古村、古跡、古韻為代表的廬陵文化景觀帶為兩翼,全力構建“大井岡”旅游經濟圈。
第六十二條 旅游景區規劃
吉安市中心城區的旅游景區按照綠色生態景區、古色文化景區、紅色景區進行劃分。
“綠色生態景區”有青原山風景區、廬陵文化園、君山湖風景區、官溪水庫、天玉山景區、井岡山農業科技觀光休閑園等,其中青原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2A級旅游景區。
“古色文化景區”有白鷺洲書院、釣源古村、渼陂村、文天祥墓、凈居寺、文天祥紀念館、古吉州窯等。其中渼陂古村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釣源古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吉州窯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天祥紀念館為2A級旅游景區。
“紅色景點”有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以及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的紅四軍舊址等。
第六十三條 旅游景觀建設
1、切實完善中心城區旅游功能。高標準建設中國吉安(井岡山)紅色旅游游客集散中心、廬陵文化生態公園、廬陵文化民俗街、中心城區南北五星級國際大酒店、東固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奧林匹克公園、城南廣場、城市展示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吉安博物館等旅游文化項目;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繕白鷺洲書院等城區景點,完善中心城區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引導游客落在吉安城,做旺中心城區人氣。
2、提升旅游經濟圈內景區景點品質。重點建設以青原山為代表的綠色生態觀光和休閑度假旅游產品,以吉州窯、文天祥紀念館、文天祥陵園、為代表的廬陵文化旅游產品,以渼陂、釣源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品。到2015年,將東固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建設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點),將吉安縣將軍公園、吉州窯等建設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點);將渼陂、釣源古村打造成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或中國特色旅游景觀名村。
第六十四條 旅游線路規劃
規劃中心城區基本旅游線路:
廬陵文化生態園—白鷺洲書院—城南中心公園—井岡山農業科技園—釣源古村—天玉山景區—青原山景區(含凈居寺)—渼陂古村(含紅四軍舊址)—吉州窯遺址—文山公園—君山湖風景區。
第十四章 規劃實施措施
第六十五條 明確近期建設規劃的法律地位
近期建設規劃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是城市近期建設項目安排的依據。近期建設規劃一旦批準,必須嚴格執行,以更好地引導全區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六十六條 建立監督檢查機制
加強對城市規劃實施的監督力度,特別是對綠化用地、各類需要預留用地的監督,防止被擠占,造成近期建設用地失控,遠期規劃目標無法落實。
第六十七條 完善土地供應制度
引導土地供應總量和空間供應與近期建設規劃相協調,對近期建設規劃確定的建設項目應確保土地供應,土地審批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的程序和要求。
第六十八條 嚴格規劃管理審批制度
近期建設規劃確定的重點發展地區應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深化規劃管理的依據;把“兩證一書”制度與近期建設規劃有效結合起來,建設項目的選址必須符合近期建設規劃相關要求,對于與近期建設規劃相符的項目,規劃部門要加快規劃審批,盡快加以落實;凡是不符合近期建設規劃的項目,必須經過充分研究和嚴格論證,并履行相應的法律規定的修改程序后方才予以審批。
第六十九條 形成近期規劃動態更新機制
在近期建設規劃規定的建設時序內,如發生重大發展條件變化或規劃到期時都應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對近期建設規劃加以適時的滾動調整。逐步建立和完善近期建設規劃的動態規劃和調整機制。
第十五章 附則
第七十條 本規劃由圖集、文本、說明書組成。
第七十一條 本規劃由吉安市人民政府負責實施。
第七十二條 本規劃的解釋權屬吉安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